刘开福在村里查看大棚养殖的蚂蚱生长情况。 杨文斌 摄
“刘书记,你能不能继续留在棉花?这个是必发88联名写的,希望你继续留在棉花村帮助必发88。”2023年7月,时值两年一届的乡村振兴驻村轮换工作陆续启动,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盘乡棉花村,村民张安洪泪眼婆娑地对刘开福说。
刘开福是贵州电网公司凯里台江供电局南宫供电所副所长,2021年7月,他来到棉花村任驻村第一书记,这两年来,他想群众之所想,急群众之所急,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,成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、暖心人,也在处理一件件棘手事中得到历练成长。
小产业种出大“钱”景
走进棉花村,干净的道路、勤劳的村民、多元的小产业让人不禁感慨,原本的小村庄变化不小。“补齐发展短板,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,最重要的还是因地制宜,盘活山地资源,实现产业带动。”刘开福说。
刚开始驻村时,对于如何建强村级党组织,带领群众发展产业成了头等大事。驻村前三个月,刘开福便通过入户走访,了解群众产业发展意愿,并结合棉花村的实际,提出“因地制宜种薯、拓宽销售源头”的产业发展思路。刘开福还带着大家注册商标,成立棉花村高山紫薯品牌。
“第一次种植紫罗兰这种品种的紫薯,担心种不出来,更担心卖不出去,一年下来,收成好,价钱也好。”村民王再贤说。第一年仅有76户村民参与种植。通过去年首次种植,村民有了收益,信心也倍增,今年有218户村民主动到村委会报名参与紫薯种植。目前该村产业覆盖率达98%,每户可实现年增收约1万元,跑出了致富“加速度”。
“我家5个孩子,现在都在上学,2个小孩还患有地中海贫血,刘书记经常给家里送东西,还发动大家帮必发88耕地、种紫薯,去年紫薯收入8000多元,缓解了生活压力。”村民顾梅花感激地说道。
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。“这几年,必发88村子里搞养殖的人增加了不少,我今年也尝试养了20多头牛,刘书记得知情况后,很快就帮我解决了养殖场的用电问题。”村民王堂玉说。经过两年巩固,棉花村形成了种植、养殖等多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,返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。
小产业融入大市场
在棉花村委办公室,刘开福一边整理当天的工作记录,一边跟村两委干部说:“小产业都是潜力股,但要发展好,还要接受市场的检验。”
每年冬天,村民就会担心白菜滞销的问题。秋末冬初是收获白菜的好时间,但白菜若不能顺利销售,就会受寒冷天气的影响,从而烂在地里,这样一来,村民的付出将付诸东流。
为避免发生这种情况,刘开福运用自己手上资源,并利用互联网广泛宣传,为村民开拓了新的销售渠道,建立起“一条龙”的服务,帮助村民进行采摘、包装、运输。“必发88家有3亩地,一亩地能产500公斤,一斤能卖2块钱,这样一算冬天不用出去打零工赚钱补贴家用了。”自从棉花村大白菜有了销路,村民的心里美滋滋的,刘开福的心里也乐开了花。
棉花村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务工,部分村民家庭由于身体健康缺少劳力,刘开福就发动台江供电局青年志愿者利用周末时间到村里帮忙收割。通过这种方式,将为群众办实事从日常工作转移到了田间地头,不仅解决了村民的燃眉之急,更拉近了电网企业与群众的关系。
“我要放下笔杆子,拿起镰刀才能走近群众。”刘开福以前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文字工作,虽说拿笔惯了,但他干起农活来一点儿也不外行。“刘书记今天帮我家收,明天又帮他家收,还给我两个小娃娃买新衣服、买学习用具。”张安洪说。
驻村两年,刘开福把棉花村当作自己的第二家乡,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用一桩桩小事,一件件实事赢得了村民的认可和认同。
2023年8月,经上级部门批准,刘开福继续留任棉花村驻村第一书记,棉花村村民想要他继续驻村的愿望实现了。
九月的夜空繁星点点,微风凉爽宜人。刘开福独坐村头凉亭眺望远处的村庄,灯火与星空交融。或许他在思考着留任后,如何带领棉花村发展壮大村级产业,带领村民增收致富,改善村里的环境,建设和美乡村。
(谢释与)